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山東省教育廳
手機查看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以加強青年學生思想建設為引領,以培育造就新時代新青年為目標,以體制機制變革為抓手,創新建立“組織領導、規劃設計、制度建設、項目培育、品牌打造”五條渠道,趟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時代職業教育實踐育人新路徑。2021年度,該校被團中央授予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稱號,是省內唯一入選高職院校。
加強組織領導,把社會實踐工作在更高層次上“管”起來。一是學校黨委對社會實踐工作高度重視,把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組建工作專班,明確由校領導牽頭指導,校團委統籌協調,各系部團總支具體推進的工作機制。二是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落實社會實踐的制度規范、隊伍管理、調研內容及區域、安全教育、疫情防控、輿論宣傳、考評獎勵和經費等工作。三是舉辦社會實踐出征儀式和專題培訓會,強化學生紀律意識,確保各項活動順利開展。
注重規劃設計,面向未來把實踐育人項目的路線圖“畫”出來。一是按照人才培養方案總要求,科學規劃了“七個一”社會實踐活動類別,分別為“一次宣講、一次尋訪、一次傳承、一次關注、一次關愛、一次體驗、一份感恩”。二是組建11支校級社會實踐示范團隊,并鼓勵全體學生以示范團隊為參考,自主選擇一個活動類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三是依托專業優勢建設社會實踐項目庫,聚焦志愿服務、創新創業、鄉村振興、文化傳播、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打造具有學校特點的科技創新、志愿服務、環境保護、紅色傳承、社會民生、青年建設項目庫,為社會實踐育人項目的科學實施畫出了清晰明確的“路線圖”。
強化制度建設,把社會實踐體制機制“建”起來。一是創新制定《實踐期間學生管理暫行規定》《社會實踐安全管理規定》等10余項制度,通過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為學生社會實踐保駕護航,使社會實踐活動有規章可循,有制度可依,有內容可考,確保實現預期的社會實踐活動目標,保障社會實踐活動質量。二是建立《學生綜合測評辦法》《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管理辦法》等考評機制,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表現、考評結果作為綜合測評、獎助學金、推先評優、推優參賽的重要依據;將指導和參加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計入教師工作量,納入個人年度考評指標體系;相關處室、各系部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情況納入年度考核指標體系,通過完善的獎懲機制獎勵先進、激勵后進,調動推進社會實踐活動的工作積極性。
深化項目培育,把政府、企業、學校等資源有效“合”起來。把握家國認同、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四個維度的社會實踐目標,聚焦創建校地合作機制、整合校企合作資源、動員優秀校友支持三個重點方向,通過同走訪地區達成長期合作,挖掘培育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社會實踐與服務社會、社會實踐與就業創業相結合的社會實踐項目,創建出專業性強、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實踐基地10余處。其中,海洋技術系結合專業打造的《紅螯螯蝦高效生態養殖及可追溯品牌的建立創業計劃》項目,通過組建“服務西部鄉村振興,科技助力‘東蝦西引’實踐團”,與新疆麥蓋提縣吐曼塔勒鄉簽約“水產品養殖實驗及培訓項目”,指導、帶領當地致富帶頭人從事生產、養殖、試驗,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育了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挖掘了學生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也為西部鄉村振興貢獻了日職力量。
打造實踐品牌,把具有日照特色的亮點典型“創”出來。以優化實踐活動質量為目標,打造“卓小青”社會實踐服務品牌,設計統一的社會實踐活動標識,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生培養的第二課堂。通過組建“陽光守望社會實踐團”,采訪紅色事跡,聆聽紅色故事,開展國學進鄉村活動,帶領當地校學生了解國學;成立“經山歷海紅色路”日照紅色教育基地調研團,結合計算機專業特長,通過組圖、短視頻、訪談錄等多種形式,追溯日照紅色記憶,挖掘經典紅色故事;打造“航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隊,利用專業知識幫助日照市大林茂村煙農解決難題,并走進留守兒童,傳授航天知識和航天技能,在孩子們內心埋下航空報國的種子。
經過多年探索,該校對加強社會實踐在職業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關心關注學生實踐能力成為全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共識。近年來,學校累計組織5萬余人次參加社會實踐,其中學生參與率超95%,職業教育教學效果大幅提高,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成果更加豐碩,立項國家級重點實踐團隊2支,獲評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示范項目1個,省級優秀服務團隊20余支,省級社會實踐優秀學生50余名,刊發社會實踐報告50余篇,學校連續3年被評為省級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單位。
初審編輯:路時川
責任編輯:張靜